「客述歷史──2020臺灣客家與臺灣口述歷史研習」活動紀實

時間:2020月9月12日

紀錄:臺灣口述歷史學會整理

由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與本學會合辦之「客述歷史──2020臺灣客家與口述歷史研習」,2020年9月12日於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展館2F簡報室舉行為期1天的室內研習課程。活動過程順利,圓滿結束。本次研習活動紀實如下:

始業式

本次研習由始業式揭開序幕,現任國史館館長,也是本會名譽理事長陳儀深特地前來致詞,另外,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許雪姬、客發中心主任何金樑及本會理事長張鴻銘理事長,也均出席致詞。

對於辦理本次研習,始業式與會貴賓皆推崇三個單位共同辦理本次研習的意義,也特別感謝客發中心提供的場地。

何主任為表地主之誼,也特別提供該中心文創品致贈貴賓與講師,讓研習尚未開始,即感受客家人的滿滿人情味。

專題演講

本次研習,規劃採「一專題演講、三課程」方式辦理。專題演講為口述歷史通論,由許雪姬特聘研究員兼所長講授「口述歷史的利用與反省」。

專題演講定位在提供參與者一般口述歷史的通論,許雪姬老師曾擔任本會理事長,長期耕耘口述歷史領域,相關著作等身,在口述歷史訪談時或訪談後,所經歷特殊的際遇或狀況,不勝枚舉,因此特別以「口述歷史的利用與反省」為題,分享給參與本次活動的學員。

演講一開始,許老師仍簡單介紹了臺灣口述歷史的發展,讓參與學員對口述歷史在臺灣的發展脈絡能有簡單的概念,接著進入核心內容,針對口述歷史的弱點、風險等面向,以案例和親身經歷,向大家逐一解說。在結論部分,許老師認為「口述歷史既是史料也是歷史本身」,從事口述歷史,需具備史德,並有充分的準備,事後也須謹慎考據,才能發揮口述歷史的功能和意義,他並以「大家一起來做口述歷史」做結語,勉勵學員,未來都能共同推動口述歷史。

第一場

課程由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系副教授羅烈師講授,羅老師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從碩士時期,即透過大量田野與口述訪談,從事新竹地區客家宗族研究,近年亦擴及馬來西亞等地客家族群變遷研究。因此,羅老師以「歷史書寫與口述:客家地方史與家族史個案討論」為題,做為「客述歷史」的第一堂專業課程,不僅為其所擅長領域,亦貼合活動主題。

在課程中,羅老師以客家宗族變遷的幾個案例,包括:湖口羅鵬申家族、周三合宗族、糞箕窩羅合和宗族及內湖陳思峰家族等幾個他實際研究過的案例,以「口述—史料—歷史脈絡—理論」為架構,來逐一瞭解這些家族的遷移與故事,並深入探究這些家族的族群既有的記憶和淡忘的記憶。

第二場

由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淡江大學歷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曾令毅主講「客家人的口述訪談經驗與田野技巧」,曾老師特別謙遜他的專長領域,並非在客家研究或客家口述歷史。然而,曾老師不僅有參與中央研究院臺灣社會農村文化調查計畫口述歷史訪談的經驗,亦從田野口述過程中,挖掘過大量六堆資料、美濃鸞書及淡水古文書等豐富文獻史料,因此,透過曾老師豐富的田野經驗,與跨領域的思維,恰可提供參與學員另一田野與口述思考面向。

曾老師開場先以「客語」在田野中的必要性切入,提供大家思考,接著循序討論田野與口述採訪前準備,包括訪談對象的選擇、問題的提出與篩選等等,接著交代傳授訪談的小技巧,包括如何以肢體動作來調整、引導和掌握訪談氛圍與主導權,以及事後訪談搞的整理方式。曾老師最後介紹他目前進行幾項領域的口述歷史作為結束,也激盪學員更多口述歷史的方向及可能。

第三場

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副教授洪馨蘭主講「民眾參與式村史的口述歷史實踐—以美濃《大家來寫龍肚庄誌》為例」,洪老師迥然不同於當日研習的其他偏歷史學門老師,主要以實踐的角度來看待口述歷史這件事。

所以,課程中洪老師以美濃1990年開始的一連串社會運動及《龍肚庄誌》編寫,來分享美濃客家鄉親,由社會運動過程的凝聚,逐步轉化為對自身書寫的力量,並在《美濃鎮志》、《龍肚庄誌》的撰寫過程中,如何去思考什麼是歷史?為什麼要成為歷史。

研習活動師生合影